“葡萄汽水要加冰”投稿了11篇高中古诗词鉴赏技巧浅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中古诗词鉴赏技巧浅论,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高中古诗词鉴赏技巧浅论
高中古诗词鉴赏技巧浅论
经过对小课题《中学生古诗词鉴赏方法研究》一年的研究实践、探究摸索,我们小课题组共同研讨打磨,我们悟出了一些中学生学习鉴赏古诗词的一些思路方法和技巧路。在此,我就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以便和同行共同切磋探讨。
一、整体把握全诗的大致内容
要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要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首先要做到从整体上把握诗意。诗词鉴赏题大多设两道题,从不同的侧面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要对问题作出准确的评价,就要从整体上把握诗词,作到整体理解和局部理解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结合。例如,陆游的《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鉴赏之初切忌受“苦”“愁”“寂寞”等局部字眼的干扰,影响对全局理解,以为是慨叹梅之不幸,抒写怜惜之情。应当先整体把握作者是用先抑后扬和反衬手法来赞美梅花坚贞高洁的美好品质。
二、关注题目、作者、注释、细节等内容
题目是诗眼或中心事件,了解作者,就能做到知人论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词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譬如,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李白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其他的诗人如王维﹑李商隐﹑杜牧﹑苏轼﹑陆游等,都需要在平时的复习中作研究性的总结概括。
看注释,可以了解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有时一个细小的细节,却是诗词主旨的集中体现。例如:唐朝朱庆馀的《近试献张水部》:“洞房昨夜罢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初看是写一个新娘子新婚第二天清早拜见公婆的紧张与不安,但结合诗题仔细分析却不是这么简单。诗的题目暗示诗歌的思想内容,委婉含蓄。这首诗又题为《近试上张水部》,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通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个考生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把他比作新嫁娘等待见公婆的惶恐和希望自己的丈夫帮自己过关的心情表现得贴切生动。如果不分析题目,鉴赏诗歌就很容易出现偏差。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的核心。品味意境就要感知意象,古诗词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表现离愁别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雁”“红豆”等寄托时光不在岁月无常的情怀;常用“竹”“兰”“梅”“菊”等表现志节。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所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刘勰《文心雕龙》)。例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诗中的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营造一种清幽、静谧的意境。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然而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这是反衬的手法。
四、抓住诗眼体会主旨
“诗眼”是揭示主旨和艺术内蕴的警策之语。诗眼是诗中最凝炼、最传神、最准确地传达主旨的词句,是理清诗歌脉络的筋节,是掌握诗歌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有全集之眼、一篇之眼、数句之眼;有以一句为眼者,有以一字为眼者。它能提挈全诗,统领整篇。 例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的诗眼是“心远”因为“心远”所以“无车马喧”“地自偏”,“真意”“忘言”虽比“心远”深一层,但也是从“心远”中生发出来的。将“心远”与各组合的意象印证,本诗主旨“退隐后超脱尘世的心境”就非常明确了。
五、看诗词的类型
古诗鉴赏一般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例如,元代王冕的一首《咏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很明显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点,同时又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写景抒情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景乃情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都追求水乳交融,“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月”“捣衣声”都是触发“孤栖忆远”的媒介,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着“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全诗全用白描,写得有声有色,情景如见。
六、了解常用典故,准确把握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古诗常用典故如“司马青衫”“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等,还有历史人物、事件的典故,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高山流水”“乘风破浪”等。诗人之所以用,就是有所寄托。例如,“楼兰”,《汉书》记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例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如,“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再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词的上片从早上写到半夜,自己百无聊赖的情形,词的下片写的是半夜难眠时对黄昏一幕的幻觉。词人在幻觉中看到另一个孤独的“我”,这个“我”已经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在的心情,有的只是与丈夫久别,对菊把酒消愁,对着苍茫黄昏而不知回屋……一任菊花幽香飘满衣袖如果没有理解陶渊明的情致,没有了解李清照的愁怀,就很难准确把握诗词的内涵,就很难准确理解诗词中的用典故和反衬的艺术表现手法。
七、掌握常见的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有比喻、夸张、景物烘托、气氛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想象、象征、烘托、对比、抑扬、虚实相生,等等。掌握常用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并结合具体的内容和问题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仍举例元代才子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如果问“本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作用是什么?”那么就要运用到这一方面的知识,对常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要有大致的了解,再结合诗词内容具体分析,就不难得出答案:运用衬托,以冰雪林衬梅之坚毅耐寒;运用对比,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托物言志(或“象征”),借梅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实践积累,因为,教师要将诗歌教学方法的指导贯穿在诗歌教学的始终,注意渗透,重视积累。在训练过程中,量的积累和方法的指导同等重要,我想,只要教师方法得当,精讲精练,就一定能化繁为简,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篇2:高中古诗词鉴赏技巧
高中古诗词鉴赏技巧
高中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有哪些呢?要如何学习?下面一起来看下!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二、熟悉并分清古典诗歌的类别(从内容角度划分)。熟悉以后,可以快速推断出诗歌的内容,以及常用什么手法。譬如:
1、写景抒情类。如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内容当然是写所见所闻的自然景物,手法常从修辞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2、即事感怀类。如送别、登高等,这类诗,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样。
3、咏物言志类。如咏物诗,则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4、怀古咏史类。这类诗,则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表现手法)。
5、边塞征战类。这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喜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
三、明了考查诗歌的几个角度:语言分析、形象分析、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评价思想内容。
四、读懂诗歌的主要途径:从题目入手、从作者及时代入手(知人论世)、从试题提供的注解入手,然后结合诗歌的类别(见上文)、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推断。
五、常见题型的回答要点。
1、语言的考查。(多是分析“诗眼”的题目)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析:这种问题是就整首诗而言,因此记住常用术语就可无往而不胜。如:用语清新、雅致,不落俗套;平淡质朴(朴素自然),全用白描,不加修饰,返璞归真;凝练简洁,绚丽多彩;委婉含蓄,清静幽深;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雄伟奇特,慷慨悲壮;使用叠字叠词叠句,生动形象,具有音乐美、修辞美等等。注意:答题时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才能少扣分。
(2)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或找出用得最传神的实词(虚词)并分析其好处。
解析:答题步骤——先找出此词,肯定其用得好,然后结合诗句解释其表面和深层含义(即这个词描绘出了什么景象或展现了什么画面或意境),最后答使用它产生了什么效果以及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感受。“效果”常用评价语可参见上文的解析,譬如:运用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或效果是准确、生动、贴切;数量词、副词往往是起强调或使文气更贯通的作用;叠词往往是增强语言韵律感或强调作用;颜色词可以渲染气氛,增加画面感、色彩感,表达心情。
(3)诗中的某个字(句)为什么用得好。(同上,只是略去第一步)
(4)诗中的某字换成别的字好不好。(属比较异同类题,同上,稍有区别,一定要答出“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
(5)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一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二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如开头则统领全诗,结尾则总括全诗,贯穿全诗则是全诗情线物线。
2、形象(意象)或意境的考查。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人物均能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请具体分析。(这是从整体上考)
解析:艺术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忧国忧民、青衫泪湿,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隐士,爱惜人才,儿女情长,为国戍边的征人,四处漂泊的游子,品行正直、高洁的志士等。回答时,第一步,从上挑选一个(如果找不到,请自己概括),这是概述;然后结合诗句挑出描写形象的词语具体解说即可。以上是人物形象,如果是“物”的形象,答题时,先找出有关诗句,接着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再结合主旨分析究竟比喻或象征了什么形象。
(2)此诗写了哪些意象(景物),构成了什么意境?具体分析意境是怎样构成的。
解析:第一问简单,从诗句中找出即可,注意找完整,不能抄诗句。第二问,请积累意境常用词——雄浑壮阔,高远辽阔,雄浑壮丽,宏阔苍凉;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冷寂荒凉,清冷寥落;恬静优美,幽美宁谧,自然和谐,细腻朦胧;热烈高亢,繁丽奇幻,绚丽热烈等。
第三问的格式是此诗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什么环境气氛,映衬了什么心情,此三方面缺一不可。
3、写作或者表达技巧(特色)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问:此诗或某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有时问的委婉一点,如,此诗或某两句是怎样表现形象或感情的?此时,一定要答手法)
(2)答此类题请牢记常用术语: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设问、反问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对比、用典、欲扬先抑、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有层次感)、白描等。
(3)答题步骤:先说运用了什么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解说,接着说表达了什么感情,产生了什么效果。
4、思想内容(情感或主旨)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揭示了什么主旨?
解析:这是从整体问答的题目,内容可结合诗句具体回答,答案在诗中。只要记住常见的主旨或情感,一般都会有话可说。譬如: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或穷兵黩武、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郁闷、壮志难酬的感伤、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等),思乡怀人(羁旅行愁、思念亲友、边关思人、闺中怀人、宫中哀怨),生活杂感(对自然的热爱、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怀古伤今或怀古伤人的情怀、青春易逝的感伤、仕途失意的苦闷),长亭送别(依依惜别的深情、离别的惆怅、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心志的告白等)。
(2)其他设问方式:此诗的内容(或主旨),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解析:先肯定一种说法,接着分析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什么情感,产生了什么效果。这样回答,很完整,失分的几率小。
(3)分析诗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作者情感的作用。
解析:先答写了什么景物,接着答怎样写的,再答表达了什么情感,最后答有什么效果。
篇3:高中古诗词鉴赏
《西村》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
《西村》翻译
吴鹏飞
韵译:
还记得当年游玩时进入乱山深处,
想去找个人家敲门要水解渴,
却发现自己闯进了世外桃源。
高大的柳树簇拥着一座小桥,
刚刚调转马头,
就看到自成小村的几户人家紧靠着水边。
清风从茂密的'树林深处,
送来几声清脆的鸟语;
当年醉酒后留下自己墨痕的墙壁,
已经破败,青苔斑斑。
此时的天空有几片细碎的云朵,
与一弯微明的新月,
今晚我要用清新的小诗,
记下这个美丽的黄昏。
篇4:高中古诗词鉴赏
高中古诗词鉴赏大全
1、《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2、《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寿阳曲·远浦帆归》
马致远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6、《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7、《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令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消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清衫湿。
8、《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鱼我所欲也》
孟子及其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0、《论语七则》
佚名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踰矩同:“逾”)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論語?衛靈公》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11、《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2、《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篇5:高中古诗词典型意象鉴赏技巧
高中古诗词典型意象鉴赏技巧
诗歌的意象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东西,诗人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诗人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友情。
这里,笔者把古代诗歌中典型的意象例举一下:
古诗中的月是一个最典型的意象。望月怀远是古诗中的永恒主题。用月烘托青丝是常用的手法。月这个意象表现的情感,常有下面一些。第一是思乡。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月,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第二是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的情感联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第三是情爱或相思。比如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第四感伤岁月的流逝。比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古诗中的水这个意象,常用来喻时光飞逝。比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水还可以用来喻愁情。比如还是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古诗中的菊这个意象,常用来喻高尚品格。如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菊还象征伤感。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中的菊。
古诗中的梅这个意象,常用来喻高尚情操。如陆游的《咏梅》。梅还可喻纯洁。如王安石的《梅花》。
古诗中还经常用到鸿雁这种鸟作意象。来象征孤独、思乡、念亲;还可喻书信和消息。比如隋代薛道衡的《人日死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又如杜甫《天末怀李白》中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在古诗中的.燕,也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常象征离愁、相思、感伤等。比如刘禹锡的《朱衣巷》中的燕,晏殊的《浣溪沙》中的燕。燕还可表现美好的意象。如《诗经.谷风》中的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就象征爱情的美好。
当然,古诗中的典型意象远远不止这些,这里只是例举一些,权作抛砖引玉。
篇6:高中古诗词答题技巧以及鉴赏方法
高中古诗词题型
一、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古诗鉴赏答题模板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这样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也得不到多少分,应回答出因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
(3)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本诗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用某个字替代行吗?为什么?
(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如果说用某个字替代,好不好?结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生动贴切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会全诗型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诗歌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歌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篇7:高考古诗词鉴赏技巧
最新高考古诗词鉴赏技巧
1 设问方法:某某(名人)在某某著作中评论这首诗(词)时说道,“……”。请结合这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 设问变式:(1)诗的前两句,有的版本作“什么”,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2)这首诗歌中的某句,有的版本写做“什么”,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3 解答提示诗论评析就是结合诗论具体评析作品,一般是古代名家或近代名家就对某首古人评论的诗发表意见,表示看法或赞,或批,或分析指瑕等。它在题型设计上多采用古评今释方式(即就后人对某首古人评论的诗发表意见,表示看法)来命题。做题时先要初步了解诗论评析句本身的'含义,这样才便于对症答题。当然,诗论涵义许多时候只须明白其基本大意,答题时不需在题中答出来。
4 答题模式:(1)明确涵义。但)表明观点。(3)阐述理由。
5 答题示例:(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上空泠峡
王铠运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该诗充分展现了一种傲岸气度。我赞同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评论该诗的观点。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上面就常见的十种古诗词鉴赏题型,分别作了提示,反复强调的是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要漏掉一些要点,尽量做到答题到位、规范、不丢分。我们复习备考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诗歌鉴赏题,先按题型分类,然后按要点作答。当然,答题有法,答无定法。具体鉴赏、作答时也不能硬套,仍要注意灵活性、准确性。
篇8:古诗词鉴赏应试技巧
古诗词鉴赏应试技巧
一、强化书面表达
我们千万不要忽视书面表达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形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往往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就可能缺乏逻辑性、条理性,甚至有悖自己的思想。当语言表达成为思想的瓶颈时,哪怕你有再高明的见解,也只能用“茶壶里煮饺子”来掩饰自己的窘迫而已。因此,在进行诗歌鉴赏训练时,应注意加强学生诗歌鉴赏的书面表达训练。虽然这种训练可能会招来“程式化”、“套路化”的讥讽,但是,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既然如此,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考生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二、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在备考中应注意选用从不同角度表达不同思想感情的诗词材料,对学生加强有针对性的训练。
三、重点概念阐释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
2、虚实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实一虚,即“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雕栏玉砌应犹在(实),只是朱颜改(虚)”,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扬州慢》,眼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假设的想象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3、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4、语言特色
①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②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④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降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
⑤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⑥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诗,苏轼的词等。
四、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篇9: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为使考生在备考中训练有素,高考临场发挥得好,下面根据近几年高考鉴赏题问答类型。归纳成几种模式,作操作性指导:
(1)“诗眼”或“炼字”型题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答] 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
(2)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
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秋云暗几重。
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
答题要点:
①找出诗中的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示例: 杜甫
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 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
问杜甫《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诗中二 、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答:①第二联中的“片云”.以远浮天边,喻诗人漂泊他乡;永夜的“孤月”,喻诗人与月共远同孤。第三联中用“落日”喻暮年;“秋风”是实景。
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孤寂冷清的意境。
③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看出诗人不服老、不怕病.洋溢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用世的精神;同时从尾联看,诗人有一种老当益壮的情怀.但一生漂泊,终被遗弃,大有连一匹老马都不如的怨愤之情。
篇10:初中古诗词鉴赏技巧
一.古诗诗句鉴赏答题模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注意: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必须结合原诗内容、词语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二.鉴赏诗歌形象
(一)人物形象:包括诗中人物、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鉴赏技巧:主要分析人物性格、品质、心态、情感、思想,必须结合诗句来谈。(二)物象: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及至活生生的人,一旦笼于人的笔下,就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鉴赏技巧:分析景物特征,由景物暗示人物内心和思想。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三.鉴赏艺术手法
1、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
2、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3、描写方法:1)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2)虚写、实写。3)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动静结合、以静衬动)4)景物(环境)描写 作用:渲染气氛、烘托<暗示、流露、表现>人物心情、为抒情做铺垫、奠定感情基调、情景相生<情景相融>、美景衬哀情
4、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对偶
四.诗歌分类:
浪漫主义:想象、夸张、语言华美,一般表现对理想的追求或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
现实主义:写实,对现实的直接反映,<批判,不满、揭露>
边塞诗: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语言豪迈壮阔。田园诗:表现田园生活的安逸、闲适。送别诗:表现和友人的惜别之情,或对友人、对自己的劝勉。怀古诗:借古讽今。咏物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羁旅诗:思乡念亲。
五. 语言风格
(1)、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哪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
(2)、含蓄隽永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3)、清新雅致
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5)、绚丽飘逸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6)其他粗犷豪放、缠绵哀怨、含蓄蕴藉、悲怆幽怨、运用典故
六.思想内容(须结合诗句加以鉴赏)
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
七.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准确鉴赏诗歌的关键在于把握诗歌里所表达的感情】
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约略可分为以下八类:1、惜别之情
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2、黍离之情
如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3、思乡之情
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怀古之情
如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5、讽喻之情
如《诗经》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白居易的“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是岁江南早,衢州人食人”(《轻肥》)。6、报国之情
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出塞》);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书愤》)。7、咏景之情
如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谢朓的“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芬芳酒,还望青山郭”(《游东田》)。8、恋友之情
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八.“炼字”题答题技巧
提问方式:这句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题思路: (1)抓住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活用词等分析,理解该词在句中的'含义(词不离句)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具体描述景象。
(3)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格式:(字词句)含义+(修辞、表现等)手法+表达作用(效果)+抒发情感(揭示道理)
例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请对其谈谈你的赏析。
答:选取“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生”、“入”用拟人(修辞)手法把江上景物当人写,使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更显出生机勃勃的自然情趣(表达作用),两句结合在一起,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自然变化的哲理(抒发情感)。
例2:赏析《钱塘湖春行》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诗。
答:诗中的“争”字用拟人的手法,把“早莺”当人写,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写出了西湖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九.“分析意境”题答题技巧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①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的特色,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用一两个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烟笼寒水月笼沙”写出了秦淮河上的朦胧夜景。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这一景象。
答:(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朦胧的江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水边夜色在月光暮霭中一片迷蒙冷寂……)
十. “分析技巧”题答题技巧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题思路:
(1)分析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歌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3)所写的内容和诗歌情感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练习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篇11:古诗词鉴赏技巧介绍
古诗词鉴赏技巧介绍
要善于“炼字”
古诗词特别注重语言的精练和凝缩,一个字词的意象含义往往十分丰富,所以,我们要善于从一些关键的字词中分析出隐藏着的丰富含义,这也就是古典诗词中经常提到的“炼字”,高考古诗词语言鉴赏方法。如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与南山相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淡的隐逸生活。如果换成“望”则表示诗人主动去看,那就索然无味了。又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中,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天空延伸,表达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情。
又如对下面这首诗中一些关键字词的分析
观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到的将军打猎的情景。“风劲角弓鸣”,写风用“劲”,可见风之猛之烈。能在劲风中射猎,这是何等身手!第二句点出主人公和射猎的地点。次联“疾”“轻”用得俱妙。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特别迅疾。诗人用“疾”而不用“锐”,突出发现猎物之迅速;一个“轻”字表现猎骑迅速追踪而至,而绝无滞碍。这“疾”“轻”二字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那射猎的场面、骑猎的乐趣、将军的英姿,如在眼前。第三联写猎罢还归。“忽过”“还归”,看似寻常,但它们前呼后应,则见返回营地之疾速,给人以瞬息千里之感,更真切地表现出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尾联以写景作结,但所写并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行猎之处的远景“千里暮云平”,高考辅导《高考古诗词语言鉴赏方法》。这样写,不但首尾呼应,而且形成对照。出猎时风起云涌,回归时风平云定,这与出猎时的紧张、回归时的踌躇满志完全相称。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在这里,我们提出一种解题模式:(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要善于“品风格”
由于诗人的风格和诗词要表达的内容的不同,诗词的语言也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我们在鉴赏古诗时要仔细品味。下面对一些常见的风格进行解说。
(1)含蓄。注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情致。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
(3)绚丽。其特点是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4)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常见于山水田园诗中。
(5)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用尽量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生动的.意韵。
(6)豪迈。用语慷慨激昂,充满激情。
就古诗词语言的个人风格来讲,我们可以做如下总结: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孟)郊寒(贾)岛瘦 ,“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等等。
如何解答品风格型试题?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等。具体的答题步骤如下: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